WFU

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

從韓劇《Healer》看關係的療癒


作者:林倚帆  臨床心理師




Healer,既是治癒者,也是守護者。
治癒了存在關係中的傷痛,也守護著懷抱理想和信念的人們。


他,從懷疑到相信

劇中的Healer,他的職業是夜間跑腿者,一直以來習慣在夜間跑任務,在高處觀察人們,不讓人看見,享受一個人的孤寂。從小因為父親疑似自殺,八歲母親改嫁,內心充滿憤怒,受不了被周圍的師長同學投以憐憫和異樣的眼光,學會武裝自己,每天在和同學打架鬧事中度過,甚至進了少輔院。

在問題行為的表象下,隱藏的其實是顆脆弱的心,單純渴望被關愛和擁抱,對於無可奈何地被拋棄,只能試圖以行為自我證明「就算我一個人也可以,不必用憐乞的眼神看我,我不需要無謂的同情!這對我而言只是羞辱」。僅僅中學的年紀卻可以在母親離家後,翻遍各個鄉公所,翹課一個多禮拜,終於費盡心思找到母親的新住處。

看到母親的新家庭,內心感慨「為何我不行,唯獨我是需要被放棄的那個,難道我不夠好、我沒有資格嗎?我做錯了什麼,所以沒有資格得到妳的愛?」,聽到母親再婚的對象說出一直以來母親仍掛念自己、終日以淚洗面後,於心不忍,又獨自默默收起心中的淚滴,為了成全母親的新家庭,選擇孤獨轉身而去。

「這次,是我自己要放手,因為知道母親的新生活會很好,是不是沒有我這個包袱,母親就可以重新開始,放下過去的陰霾?」,所以,從來都是自己因為思念而主動聯絡母親的份,不會主動給母親自己的聯絡方式。這是一種守護的概念,守護永存於心中那份對愛的渴求。

他在出了少輔院後,被父親的友人(稱為師父)以激將的方式栽培長大,一身好身手、對獵物的敏感和警覺,堪稱業界實力最佳。兩人亦師亦友,度過許多荒唐卻又珍貴的歲月,經歷第一次被慶生、師父卻不知如何下手煮出的恐怖海帶湯,被師父晃點、第一次拿到以為是武功祕笈其實是黃色書刊、令人哭笑不得的經過。這是在父母離開身邊後,第一次可以維持長期穩定的依附關係,足以令人依賴又眷戀,有回應也感覺親近。

終究,關係仍有失落的一天,師父選擇在他成年時再度將他拋下,這次,一走就是好幾年,音訊全無,原本可以嘗試再次相信人性的他,對這個世界的信念幾乎要被摧毀,只能選擇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跑腿任務,立定心志乾脆存錢在南太平洋的小島獨居。這樣,不需要被人理解,因為不敢奢望;也不用再對世界或他人投入情感。沒有期待,就不會再次受到傷害。

直到遇見了她…單純、率真、堅強、開朗、無厘頭,即使處於危險情境卻仍堅持不後退,並非有所不知才不覺得害怕,而是明知可怕卻還是勇敢,就像他最愛看且常被感動的紀錄片中,斷腿的豹遇見一群鬣狗,明明自己受了傷,且以數量比例明顯贏不了對方,卻仍選擇率先攻擊。這種面對挑戰的勇氣,就像Healer一樣,即使孤軍奮戰,也必須告訴自己「只有面對才能爭戰得勝,逃跑並非生存的選項」。

當兩個勇敢的人相遇,都試圖選擇將守護他人放在第一位,置生死於度外,都習慣必須在黑暗中獨自面對自己、面對脆弱,不希望他人靠近或發現自己。他,從來都是自己驍勇善戰、單打獨鬥,很少經歷過被保護和照顧;她,雖然童年經歷坎坷,但不曾被環境打敗,養父無條件的愛,讓她感覺被接納和疼愛,造就樂觀性格,使她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守護他人。

對兩人而言,對方就像鏡子,反映真實的內心,互相了解的悸動,對彼此的認知即使停留在謎霧般,卻深深地被吸引,彷彿愛上另個自己。只是,不同的是,她經歷過他沒有的,承襲養父給她的價值觀和信念,她對人性依舊願意抱持開放的心。他不必多做什麼,也不必少做什麼,她就是喜歡他原來的樣子,這就是無條件的愛。理解和關心,這兩樣原本他在世上最討厭的東西,也悄然生變。原來愛,可以帶來改變。


她,堅持不放棄

她,是一名網路新聞社記者,夢想成為報導真相的A級記者,卻始終只有拿到B級消息的待遇。誤打誤撞下,被兩位傳奇人物吸引,像個迷妹般在房間牆上貼上好不容易得來的兩人照片,幻想有天與他們會有個浪漫的相遇。一個是職業領域的偶像、長期以來的暗戀對象,但事實上從小就很親近也很照顧自己的叔叔,只是礙於身世之謎沒有被揭開而未能發現;一個是莫名經歷次次被他保護的狀況下、逐漸在內心萌芽、令人心動的對象,感覺很自在,他,就是Healer。

五歲時因父親遭逢意外,和母親走散,歷經被不同的收養者拋棄,也曾被收養對象暴力對待,全身上下都是瘀青和骨折,七歲時甚至萌生過跳樓意念,感覺人生失去盼望。到了育幼院之後,只要看見縫隙或空洞就會習慣躲起來,似乎不想讓人看見她的臉,想這樣把自己藏著,好像內心有個聲音,「是不是我不夠好、不夠討喜才沒有人要我?既然沒有人喜歡我,就只能躲起來吧!」。

然而養父在她打開心門同意被收養前,天天到她躲藏的空洞口,說娛樂八卦給她聽,唱作俱佳自帶喜感,這樣的靠近,讓她感覺安全,內在不被喜愛的信念有機會瓦解動搖,才逐漸讓她敞開心房,使她願意離開洞口,嘗試靠近他人,牽起養父的手,一起回家。

「相信我,只要試著相信我這一次,那麼妳就會越來越信任我」,這是當時對她而言還是陌生叔叔的養父說的話。所以即使在她人生經歷中有過受創經驗,甚至是直到成年都會出現的夢魘,讓她無法面對暴力情境,只有看見施暴場合或看見暴力的字眼就會胸悶和過度換氣的她,仍堅信只要有一個可以完全信任的人,即使被捅也不會傷得太重。

素未謀面,幾次短暫接觸,她願意相信Healer對她的守護,出自真心,而非僅止於任務。就算希望渺茫,也抱著他會隨時出現的心情。她以為她等不到了,事實上他一直都在,只是他習慣在高處遠望,化身後輩身份,在她身旁守護,她是他第一個認真看待的女人。

兩人在秘密基地時,他以後輩身份試探詢問,「我不行嗎?與其等待那個不會來的人,能不能考慮在你身邊的我?只要你願意,我可以是你希望的樣子。盡可能長長久久,小心謹慎地像現在這樣,陪在你身邊」。這是他真心的告白,雖然當下她當成玩笑,卻也不失為一種守護。「現在不行,因為心裡沒有位置了,你的對手(Healer)太強了」。

輾轉待過五家育幼院,從小一直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才會被母親拋棄,只記得最後一次聽到母親對自己說的話是「別出聲,什麼話都別說」,所以成長過程中不太開口對人說話,這是她以為聽話的表現,也是內心潛藏已久的恐懼,擔心自己要是沒有笑得很好看,或是問了對方不喜歡的問題,別人就會覺得自己煩而拋下自己。

即使在Healer真實身份尚未公開,懷疑他以別的身份來和自己互動,環境塑造Healer是個多麼大惡不赦的壞蛋、是個殺人犯,也不敢輕易揭露自己的知情,隱忍被蒙蔽的憤怒,只能默默等待對方主動給予訊息,深怕萬一讓他知道了,他就會消失,關係也會就此結束。這份愛,得來不易,需要小心守候。

她:「你選東邊還西邊?」
他:「東邊」
她:「好吧!東邊是肩並肩聊天一分鐘」
他:「那西邊是什麼?」
她:「擁抱對方10秒?」
他:「那我改變心意了。」他張開手臂,她笑了。
他:「太好了,妳笑了,我以為妳在生我的氣,因為妳一直不看我。」
她:「我沒有生氣,只是在忍耐…想牽手的欲望,想彼此擁抱、徹夜聊天,還有想親吻的欲望…我想跟那個人這麼做,但我在忍耐,忍著忍著,又想生氣了」


你好,我是…

雪中的吻,讓即使被人摔出去都不曾跌倒的他,因此腿軟了,她也像驚嚇般差點喘不過氣。這是第一次確認相同的心跳頻率。

他雖然活著,卻沒有活著的理由,像行屍走肉般,害怕自己有天不告而別,像父親一樣覺得人生無趣、該死。得知父親因罪惡感自殺的背後,可能涉嫌殺人,猶如晴天霹靂,不敢向心愛的她告白,擔心自己沒資格喜歡對方,所以費盡苦心想要查明真相。

這是他難得覺得可以在另一個人面前坦承自己的身份,也是第一次渴望和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。面對愛情,他不會逃跑,因為他不知道該怎樣逃跑。如同過往瀟灑、勇於面對、橫衝直撞的他一樣,這次,無論如何也要正面迎上。

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任何人,都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離他遠去,無論是父親、母親、祖母或是師父。對Healer而言,他沒有勇氣對人開口說「不要離開我」,直到她說「不要離開我,你會後悔的」,心中無人理解的孤寂,在剎那間崩盤,他落下的眼淚,或是悵然師父的驟逝,也或是獲得理解的安慰,最終終於如釋重負。

他:「你好,我是…,對不起,我太晚自我介紹了。」
她:「我們終於見面了。」
他:「對,終於。」
她:「很高興見到你。」

雖然事情總是不是很順遂,再好的親密關係是無法容納任何恐懼的,當恐懼來襲…她遭人設局聽進了對他不利的謠言,也親眼目睹他再度被栽贓為她最無法面對的暴力殺人犯,她還是不敢開口詢問她想知道的答案,害怕生命中被拋下的陰影重演,直到聽到他說「我,不會這樣對你」,才終於卸下心房,大膽詢問困惑她已久的問題。恐懼,阻止了靠近;只有安全感和保證,心才能繼續前近。

夢想是會改變的,當遇見一個你想一起共度餘生的人時,你會渴望和她生活、共築夢想。為了守護兩人的未來,即使無知的她說「沒關係,就算變通緝犯,我們一起逃亡吧」,他還是有擔當的選擇面對。以前,他和他的夥伴面對;現在,有她和他一起面對,未來,似乎變得沒有那麼恐懼了。

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NAS)的研究人員發現,相信心上人伸手有如「獎賞機制」,展現同理心及兩人大腦「同步化」的狀況,彷彿共同經歷類似感受,可在腦電圖上測出相似腦波的情形。她:「當我牽著他的手時,感覺他像是在說『現在沒事了』,這種感覺從手上傳到我的全身,真的很奇妙,這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手,對我訴說著『現在沒事了』」。

關係中的安全感,來自是否隨時可以敞開心房、是否了解對方的需要並給予回應和安慰、投注全心全意在對方身上。這樣的情感連結可以使人帶來力量,堅強、獨立及有韌性。原本童年與親人走散的陰影,獨自走在街上、身旁大車呼囂而過的經驗,讓她無法獨立開車,當兩人度過生命中最重要的關卡,他不再是嫌疑犯和通緝犯,而是重獲新生後,她克服了她無法開車的障礙,而他學習過著平凡人的生活方式。對兩人而言,都是挑戰,也是嶄新的開始。

再見,Healer。
你好,很高興見到你(嶄新的你)。


從神經可塑性的角度,探討為何穩定且密集的心理治療能提升治療成效?

作者:林倚帆 臨床心理師  隨著神經科學的進步,對於大腦可塑性的理解逐漸深入。過去人們普遍認為成年後的大腦結構是固定的,但現今的研究顯示,大腦具備持續改變的能力,此現象被稱為神經可塑性。神經可塑性是通過重新配置神經迴路來適應新經驗的過程,這一特性為心理治療有效性的神經基礎。 心理...